中国包装印刷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浙江欣昊包装有限公司

Website Home

1.运输功能拓展与运输方式变革现代运输强调物流的系统观念,在拓展港口功能,充分发挥港口集疏运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以港口为物流中心,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优化组合的联运系统,使由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储存、运输到商业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更畅通,从而使货方、运输方、销售方和购买方在合理的方式联运中全面受益,体现运输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宗旨;

物流的系统观念改变船方、港方、货方在运输中过分顾及各自利益的传统做法,而树立了全新的物流流通全系统利益的观念,使运输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观念得到升华,这是运输的时代新特征。

2.航运经营观念的新变革在航运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式下,航运公司经营观念从单纯追求利益转变为追求低运输成本和服务高质量,以使自己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3.船专业化与运输全球化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运输全球化成为必然的趋势,长距离的海上运输促进了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

从船型构成看,油轮和散货船舶等专业化船舶占有极大的比例,作为新运输方式的集装箱租船发展迅速!

4.泊位深水化,码头专用化,装卸机械自动化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对港口航道水域和泊位前沿的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随着第四、第五代集装箱船舶和大型油轮、散货船的出现,要求港口航道和集装箱泊位前沿水域的水深不断加深。

对于流量大而稳定的货物,如散货、石油及其成品油类和集装箱的运输,专用码头泊位的产生,加上专用装卸机械自动化程度高,大大地提高了港口通过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港口地装卸效益。

因此,泊位专用化和装卸高效益已成为现代化港口地发展趋势?

5.港航企业经营管理改革近几年来,世界航运业实现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在港口方面,实行“政企分开”和“港口经营民营化”。

我国港口对外开放以来,吸收了大量外资,沿海各大城市港公的集装箱码头的中外合资经营屡见不鲜,以“政企业分开”建立港口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港口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港口组合经营、港航联合经营、港方和货方合作经营正成为港口一种新的经营机制!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简介》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迎着共和国的朝阳起飞,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航事业无论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群更新、机场建设、航线布局、航行保障、飞行安全、人才培训等方面都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航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和支持密不可分,是几代民航干部职工励精图治、团结奋斗的结果,为祖国蓝天事业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民航从小到大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筹建时期?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

1958年2月27日,国务院通知:中国民用航空局自本日起划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3月19日,国务院通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将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交通部的部属局!

1960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编制委员会讨论原则通过,决定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交通部民用航空总局”。

为部属一级管理全国民用航空事业的综合性总局,负责经营管理运输航空和专业航空,直接领导地区民用航空管理局的工作!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新建和改建了南宁、昆明、贵阳等机场,并相应改善了飞行条件和服务设施,特别是完成了上海虹桥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的扩建工程!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1963年,中国民航又购买了英国的子爵号飞机,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只使用苏制飞机的状况;

1962年4月1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决定民航局名称改为“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4月15日,中央决定将民用航空总局由交通部属改为国务院直属局,其业务工作、党政工作、干部人事工作等均直归空军负责管理?

这一时期,民航由于领导体制几经改变,航空运输发展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文革时期的前五年,民航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1971年9月后,中国民航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将工作重点放在开辟远程国际航线上。

到1976年底,中国民航的国际航线已发展到8条,通航里程达到41000公里,占通航里程总数的41%?

国内航线增加到123条;

1971年,中国民航从苏联购买了5架伊尔―62飞机,1973年又从美国购买了10架波音―707型飞机,此外,还从英国购买了三叉戟客机和从苏联购买了安―24型客机!

这样,中国民航各型运输飞机总数达到117架,能够较好地贯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的经营方针。

中国民用航空历史摘录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18卷—世界航空史篇—中国近代航空史)北洋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1918年,北洋政府交通部成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这是中国最早的民用航空管理机构!

翌年,从英国购买爱弗罗小飞机2架和汉德利•!

佩奇(24座位大飞机)6架,筹办京津、京沪、京汉和张家口至库伦(现乌兰巴托)之间的民用航线!

同年北洋政府国务院设立航空事务处,掌管全国军民航空事务。

1922年改名为航空署,购买维克斯•;

大维梅飞机40架、小维梅教练机35架、爱弗罗504K教练机60架。

当时全国的飞行人员不满100人,机场也甚少;

中国最早的民航飞行是京沪线的北京-天津段,1920年4月22日试飞成功,5月8日正式开航,运载旅客和邮件。

1921年6月27日试飞北京—济南段,7月1日正式开航?

后因机场设备差,经费困难而停航;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民用航空1928年6月,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开始筹办民用航空。

①沪蓉航空管理处和中国航空公司:1929年5月,交通部成立沪蓉航空管理处,在上海、南京、汉口等地修建5个飞行场,在上海设立修理厂,买到美国史汀生飞机公司地踹特式上单翼小旅客机4架;

航线的上海—南京段1929年7月开航,一年内,飞行15万公里,载客1200人和很多邮件?

1930年7月,沪蓉管理处并入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公司。

中国航空公司是中美合办的,于1930年7月由交通部与美商飞运公司订立合同,经营沪蓉、沪粤、沪平3条航线。

沪平线于1933年1月开航,沪粤线于1933年10月开航。

1933年11月,沪蓉线全线通航;

1935年5月,渝昆线全线通航!

从广州到越南河内的航线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条国际航线,于1936年通航,航线总长6721公里。

到1947年全公司共有人员近4000人。

到1949年,公司有国内外航线27条,连接38个城市,航线总长45868公里;

国外航线有香港—昆明—加尔各答线,上海—厦门—马尼拉线和上海—关岛—威克岛—中途岛—檀香山—旧金山线等。

公司共有运输机56架。

②欧亚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1931年2月,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签订合办欧亚航空公司的合同。

欧亚航空公司成立于1931年3月,同年5月开航。

1933年4月上海—兰州—迪化(现乌鲁木齐)段开航,1934年4月迪化—塔城段也试飞成功。

1933~1936年先后开办北平—广州、兰州—包头和西安—昆明航线;

这时,公司定期航线约有6080公里,有各式容克斯运输机10架;

1943年3月,欧亚航空公司改组为中央航空公司;

1949年10月,公司有正、副驾驶员72人,职工2381人,飞机44架?

国内外航线有26条,连接22个城市,航线总长33550公里。

③中苏航空公司:1939年9月9日,交通部与苏联中央航空管理局订立中苏航运合约,合资组成中苏航空公司;

航线定为从哈密经迪化、伊犁到苏联的阿拉木图,长1413公里,在哈密与中国航空公司航线连接;

航线在1939年12月5日通航,从重庆到莫斯科行程4~5天!

公司有道格拉斯DC-3式民航机3架!

1948年合约期满停航!

④西南航空公司:1933年,粤、桂、闽、黔、滇五省官商合作,集资设立西南航空公司,购买史汀生小客机4架;

1934年5月广州—梧州—南宁—龙州线开航,9月广州—海口线开航;

两条航线共长1338公里!

抗日战争期间停航。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航,1947年停业?

⑤陈纳德空运队:1946年10月,美国人陈纳德取得在中国领空载客运货经营的权利!

1947年1月成立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空运队,一年后又成为直属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的民航空运队。

陈纳德空运队最初有各型军用运输机25架和小客机数架;

通航城市最初只有广州、桂林、汉口、上海、衡阳、柳州、南昌7处,没有固定航线。

后来扩张到东北和西北并设立了几条固定航线。

1949年中国和中央航空公司迁到香港。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陈卓林代表两个航空公司4000名员工在港宣告起义,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等随同12架起义飞机飞回大陆。

之后,大批技职人员回国参加航空建设。

新中国民航发展历程就略了。